柴进的待客之道——地主家的财富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发布日期:2025-02-05 07:09    点击次数:164

小旋风柴进是后周世祖柴荣的后裔,在《水浒传》中显得格外不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公子的风范,乐于助人、慷慨解囊,尤其乐于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不过,如果说他有什么野心,那也并不算大,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江湖上赢得声誉,得到天下英雄的尊敬,以避免强盗和山贼的骚扰。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柴进的地位难道还需要专门迎合江湖人士吗?答案是需要,不仅需要,而且非常需要。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后,虽然没有彻底消灭后周的柴氏家族,但他显然不愿意让他们势力扩张,因此在沧州地区安插了官员进行监控。尽管柴家作为后周的后裔生活富足,但从高唐州事件来看,他们在官场中的地位并不稳固。这使得柴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持有丹书铁券过日子,另一方面,暗中与江湖中的豪杰交往,借鉴孟尝君当年的狡兔三窟之计来寻找退路。

这正是柴进不断招揽各路英杰,却从不透露自己意图的原因所在。

世间的英雄众多,但大多数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谁也无法负担得起。而且,邀请神灵容易,但要将其送走却很难。这一点,柴进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

首先,广撒网,精准邀约。

我们注意到,柴进对投靠的人实际上是有标准的。要么具备一定的技能,要么有一定的声望和地位,或者能够对他提供帮助。此外,他也会事先与那些想要拉拢的人进行沟通。

例如,白衣秀士王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和地位,但柴进需要一个黑道基地来处理一些他在庄园中不便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他资助王伦占据了梁山。我猜测,梁山最初的建筑可能就是由柴进出资修建的。

例如,洪教头之所以能够留下来,主要依赖于他的高强武艺。而林冲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他担任京城禁军的教头,技能出众,经历非凡。武松被接纳,很可能也是基于这一点。

对于那些声名显赫、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柴进会提前进行联系。例如,宋江在两人见面之前,已经与柴进进行了多次书信交流。

其次,总是及时给予帮助,从不做多余的装饰。

柴进非常清楚人们在困境中更容易感动,因此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他人走投无路时慷慨解囊。此时,人们几乎没有其他需求,能吃上一口热饭、继续生活,就已是巨大的恩惠。在这种情况下,柴进的付出其实是最小的。

相对而言,当有人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或是迅速晋升时,尽管你送上祝贺和礼物,他会表示感谢,但不会对此铭记于心,更不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雪中送炭的效果显著,性价比非常高。赵员外、宋江和柴进等人的策略其实相似,都是利用了人性中的一些特征。

第三,根据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划分出高低贵贱。

尽管经历了招募和机会的筛选(被淘汰的可能性),仍然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在柴进的庞大家业中,虽然他试图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接待的水平自然分为了高低不同(三六九等),正如司马之前所提到的。

实际上,对于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来说,门客待遇的差异是很常见的现象,孟尝君就是这样做的,早年冯谖对此甚至作歌吟唱。

最基本的款待是一份肉、一份饼和一壶酒,此外,还有一斗大米和十串铜钱。

接着便是特殊的款待。通常情况下,社会地位越高(江湖名声越大),招待也会越加热情。例如,宋江的待遇就显得相当优厚。

第四,从不主动撵人。

自古以来,世上没有万事如意,花开也难持久。长期生病的床前难见孝子,久居他人之下难免有争执。偶尔寄住几天并无大碍,但若时间一长,矛盾便会显现。

以武松为例,他在柴进家中居住了一年多,逐渐感受到待遇的下降,心中不免产生怨言。这与他本身性格火爆、嗜酒成性有关,同时也有因长时间寄居而被嫌弃的成分。长期的逗留,确实容易让人厌烦。然而,柴进与众不同的是,尽管他对这种情况并不满意,会逐渐疏远武松,但从未主动把他赶走。

只要你愿意留在这里,就可以一直住下去,时间没有限制。只要柴家还在,你就能继续住下去。

这一点可以说极为关键,许多人难以做到。正如那句老话,施恩如米,报仇如斗,你对他好一年半载,抵不过你一时的恶行。如果你将他赶走,那么之前的付出便会化为乌有,甚至可能引发怨恨。

因此,古代那些乐于施舍的大富翁们,也必须仔细计算账目。

#图文打卡贺新春#